寫給死亡的情書:《明天,最後一天Die Tommrow》

https://video.friday.tw/movie/detail/31696#pictures-5

很難相信自己看到這些毫無前後關係的片段剪接以後,
自己的腦袋立馬腦補性的解釋:

放棄掙扎,生活下去!

這些看似臨時置入的片段影像,毫不解釋的讓觀眾只能設身處地地摸索鏡頭裡,怎麼樣也甩不掉的主角們,如何面對自己當下的處境,然後聰明的電影語言立即切換到一排黑幕前的陳列的文字,習慣性按造翻譯所說的去讀,使聯想力豐富的人不經意地發動惻隱之心,然後感傷自己正在生命流逝的歷程。

在電影院裡或者銀目前,往如在遊樂園中搭乘著某駕園區的塑膠列車,被軌道推到一個高低跌宕的軌道,在最後一刻發生前,一直在腦中猜測著何時結束?或者甚麼時候還有一波新的驚喜。

接著電影的結束,就像鬆開安全帶的一刻,我們重新跨回自己的人生,開心地繼續踏實又不太確定的旅程。

在死之前,人的狀態是不明的。

在電影裡有一個訪問的真實對比:小孩和老人,更正確地說是一個看似小學人生才開始的小孩和一個一經活超過一百歲的老人。

對於死亡和活著,各自詮釋和表述,孩子很誠實地告訴鏡頭後面的訪問者,他並不知道死亡的意義,都是身邊的大人告訴他的;另一方面,活過百歲的老人則就很肯定的方式告訴自己和訪問者,死亡是必經的,可惜還沒輪到他,當人們談論死亡,他也依舊認為他應該活到的時間也截止了,可不知道生命如何個荒謬就繼續啟動下去,彷彿是玩笑一樣。

每天期待著死亡的人,久而久之活著,死亡就淡化了!
另一方面,每天期待著明天活著,該如何活,要活得如何價值自己的人,卻壓抑著背負死亡的期限壓力。

以至於自殺這件事情,變成了人生的新選擇,如何看待自己結束的時間和命運決定的時間,人們的哲學很沒用的,一個也沒派上用場,只能日復一日的在睜開眼睛之後,安靜又無腦的生存下去,變成多數人從來沒做過但是重要的生活方式。

或許夢是虛假的人生指標,但是我們的生命每一刻在社會中輕輕劃下的刻痕,何嘗不是一場夢?人們最後記得的,只有和我們這個肉體生命交互結合的靈魂罷了!

非常片面的,同時輕盈的,在空氣中充斥著我們。

留言

熱門文章